李沧区是山东省青岛市的民族工作重点地区,现有少数民族群众7459人,其中,流动少数民族群众2140人。为加强与外来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联系,李沧区民宗局在撒拉、藏、回、维吾尔等活动少数民族群众中确定了“联系人”,并制作了“情系少数民族群众”联系卡发送到少数民族群众手中,积极主动地当好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娘家人”。
多年来,李沧区的民族工作一直走在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前列,该区因此获得了许多殊荣,如李沧区委统战部连续两次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李沧区民宗局、虎山路街道、浮山路街道多次被评为“青岛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浮山路街道百通花园社区、虎山路街道百通馨苑社区、虎山路街道馨苑社区,被评为“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社区”。
重心下移进社区
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尤其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李沧区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社区,建立了一套运行有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是以党建带队伍,以党建促工作。李沧区从提高社区党组织成员对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入手,成立了社区党组织,由政治素质高、领导和协调能力强、民族知识丰富的党员组成;在个别社区还设置了专门的统战委员,专职负责民族宗教工作。二是抓协会队伍建设,发挥集中服务作用。李沧区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4个社区,建立了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社区分会,在社区党组织和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重点抓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让流动少数民族群众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
为推动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李沧区制订了社区民族工作6项制度,即学习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社区服务制度、定期走访制度、联谊制度、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定期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及时为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民族工作联系人制度,并在各楼域之间形成网络,夯实了社区流动少数民族工作基础。
李沧区还成立了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社区专(兼)职民族工作人员、社区分管综治工作的人员、调解员、社区民警和部分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等组成,负责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活动,依法维权、化解矛盾等工作。
李沧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几个社区都是新建社区,社区各类机构健全。李沧区民宗局在先期调研的基础上,对整合社区资源提出指导性意见。如在百通花园社区整合了社区教育资源,成立了社区科普学校,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开展环境保护、健身养生、家庭教育、法律法规、家政服务、安全防范等讲座,对各族群众免费开放。两年来,参加培训的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达1200多人次。在百通馨苑社区,整合了社区服务资源,成立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治安队等,不定期地为流动少数民族居民办实事、做好事。
2015年,李沧区民宗局依托社区良好的资源,将位于浮山路街道河东社区的市民活动中心,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李沧区少数民族一家亲服务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设有室内羽毛球场、健身器材室、麻将棋牌室、乒乓球室、科普讲堂、电子阅览室等。中心还专门设立了30多平方米的流动少数民族工作室,延伸了对流动少数民族群众的服务空间。
贴心服务聚人心
每天下午3点半,百通馨苑社区的托管班内,便会聚集不少各民族的小学生。原来,这是百通馨苑社区在全市创办的首家3点半托管班,为社区流动少数民族居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每周四的下午3点半,DFC(即“Design For Change”,是指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机会)一小时课堂,由志愿者带领社区的未成年人参与的创意课堂活动,更是受到了各民族孩子们的欢迎。
像这样贴心的服务,只是李沧区主动为流动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一个体现。李沧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等部门及各社区出实招、办实事、动真情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赢得了辖区各族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李沧区委统战部投入3万元,在流动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百通馨苑社区、百通花园社区、馨苑社区,建立社区民族工作专题网站和触摸屏系统,满足了不同层次少数民族居民的网上便民服务需求。各社区及时向公众发布社区民族工作动态、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普及民族知识、发布网上便民服务信息、提供网上办理平台、实现网上互动交流、促进社区政务公开。触摸屏系统与专题网站数据同步,通过网格化、实时性、自助式的信息服务,实现了民族政策法规、民族知识、民族工作情况、民族服务事项及办事指南“查询一键通、服务一站式”。
如何以民族文化活动凝聚流动少数民族群众,李沧区民宗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每年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契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艺演出、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共话团结事、同叙民族情”征文比赛等活动。两年来,全区共举办社区文艺演出40余场,大型广场文艺演出10余场次,在社区举办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2次,征文比赛2次,举办少数民族培训班6次,参训人数达600余人次,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铁路北站等新区发展活动300余人次,为民族团结进步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真心当好“娘家人”
2016年11月,得知辖区回族居民陈炳华患有癌症进入晚期,李沧区委统战部和区民宗局领导高度重视,专程到医院探视陈炳华、慰问他的家人。看着领导们送来的慰问金和慰问品,陈炳华及其家人握着“娘家人”的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为了当好各族群众的“娘家人”,李沧区民宗局专门制作了“情系少数民族群众”联系卡,并在撒拉、藏、回、维吾尔等流动少数民族群众中建立了“联系人”,以便更好地和他们联系沟通。同时,协调区教体局,为22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子女解决了上学问题。全区落实11项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项目,为流入少数民族育龄妇女做好免费计生服务,为她们建立健康档案;为0-6岁流入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档案,为他们提供接种各类疫苗、建立保健手册、享受婴幼儿保健等服务。如今,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流动人口“母婴三病”免费筛查率先覆盖了全区,住院分娩补助发放率达100%,增强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归属感、认同感。
为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便民维权工作,李沧区不断规范简化办证程序,方便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办理生育登记和享受相关服务,明确规定对已纳入服务管理的流入育龄夫妇要即时办理,对未纳入服务管理的,经与申请人户籍地核实信息或由本人承诺后办理。
每到春节、中秋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李沧区民宗局都会走访流动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慰问品,让各族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