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距离贵阳十七公里。高坡,为花溪区下辖的苗族自治乡,平均海拔一千五百米,无霜期短,属高寒山区。
高坡苗族芦笙制作主要在高坡乡的批林村,并流传于贵定、龙里、惠水等地的苗族村寨。高坡具有历史悠久的苗族芦笙文化,该地的芦笙制作已经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罗廷开是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的传承人。
高坡苗族芦笙制作一共有十二个大的环节,第一环节是选竹子。
第二个环节是洗竹子,由于竹管和竹节还处在生长期,仍然会留存着一层毛状和斑点。砍好的竹子要用纱布进行搓洗,直到毛状和斑点脱落。
第三个环节是晒竹子。
第四个环节是笙斗制作。笙斗木材选用杉木或者梓木,要用木纹直而且没有节瘩的木材。用斧头破开料筒。肖砍成梯形状。推刨推平,削成葫芦形状。破开,掏空,再清空整理,用乳胶粘合,再用桦树皮箍紧。经过九道小的工序制作,整个笙斗就做好了。
高坡苗族芦笙制作的第六个环节是竹料选择,根据所选芦笙型号的大小进行选择竹料,一般先选好大型号的,再选小型号,备足相应的竹料进行选择。
根据要求,依次挑出所需的六根笙管,就到了高坡苗族芦笙制作的第七个环节,笙管修理。将选出的笙管用煨火进行烫烤,在温度合适了以后,用脚轻轻踩弯曲的部位,使之变直。把所有的笙管烫烤定型后,用削刀将其底部削成圆锥形状即可。
高坡苗族芦笙制作的第八个环节是笙管与笙斗组合。深度上面在第一个位置。笙管与插孔反复进行比对,使插孔与笙管完全吻合。当六根笙管全部插入笙斗以后,芦笙的半成品就做好了。
芦笙的半成品定型后,就到了高坡苗族芦笙制作的第九个环节,发音部分的制作了。用剪刀将铜皮剪成细条状。在墩子上面轻轻地敲打。最后对整片铜皮进行过细,这样就可以割成能发音的簧片了。
高坡苗族芦笙制作的第十个环节是割簧片。这是芦笙制作当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步骤。笙管发音是否准确,就在于割簧片的功夫是否过关。割簧片时每割到一根笙管,都要用嘴轻轻地吹一下笙管,再按照笙管发出的声音对簧片进行调音,直到簧片弹出的声音与笙管发出的声音完全一致。
高坡苗族芦笙制作的第十一个环节是安装簧片。根据芦笙的型号、规格,将簧片安装在笙管固定的位置上,根据发音片的长短和宽度,用割刀把管壁割平,再把簧片进行安装。用竹篾削尖两头插入,压实簧片的边缘就可以了。
将装好簧片的笙管插入笙斗,然后用双手握住笙管,根据手指的位置定位笙孔。用尖刀凿出发音孔。再一次对所有笙管的声音进行校对。整个芦笙的制作过程结束。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在表演吹奏方面保持了苗族文化艺术的古朴性。罗廷开从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吹芦笙。初中毕业以后,罗廷开没有继续上学,而是留在家里跟随父亲学习芦笙制作。每到乡里面赶集的日子,罗廷开便背着芦笙步行三个小时去赶集。做了四年的芦笙以后,罗廷开又开始了学习,并且考上了职业学校。毕业以后,罗廷开分配到了高坡乡人民政府文化服务中心从事群众文化工作。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做芦笙。罗廷开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苗族芦笙制作工艺。罗廷开的儿子在花溪区上班,每到周末和假期的时候都会回到家里跟父亲学做芦笙。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蕴含着苗族人民的智慧。高坡苗族芦笙制作工艺历来都是由师傅亲手相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经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