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贵州分库 > 贵阳非遗 > 非遗项目  > 详细页面

孟关苗族猴鼓舞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2019年11月05日 阅读量:

  中国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状况,各民族互相交往的同时,又相对独立。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沙坡村,以唐、杨两姓为主的“青苗”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正是这样的人文环境,使得“猴鼓舞”得以在这里不分彼此、代代相传。

  清晨,传承人唐开林的家中格外热闹,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学,便会凑在一起互相探讨。

  芦笙是“猴鼓舞”的伴奏乐器之一,舞蹈当中男子需全程手持芦笙并吹奏出曲调。对于年轻人而言,学吹芦笙是学习舞蹈的第一步。

  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式,舞蹈的传授必须言传身教。

  三步抬脚是“猴鼓舞”中最基本的动作套路,双脚踩着芦笙节拍,腰部与芦笙随着节拍向内点向外送,动作讲究灵活粗犷。

  斗鸡步,两名男子相对而立,原地舞蹈,脚步时而小心翼翼,时而豪迈粗犷,芦笙抬高与肩持平,随着节拍左右摇摆,该动作源于对公鸡打架的模仿。

  爬肩膀,“猴鼓舞”最高难度的动作之一,对于老一辈人而言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是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技艺。凝神屏气,匀速旋转。年轻人的成功值得鼓励。

  木鼓是“猴鼓舞”的另一伴奏乐器,击鼓动作上主要有跳步击鼓、胯下击鼓、身后击鼓、身前击鼓、头顶击鼓。此外,还可击鼓梆、击鼓边、击棒和击鼓面,使木鼓展现更多元的音色。

  院落里的欢声笑语,传统舞蹈的代代传承,“猴鼓舞”丰富了苗族同胞的文化生活,更展现了这个民族的凝聚力。

  阴雨的天气,影响不了大家排练的热情,“猴鼓舞”将参加几日后孟关乡跳花节上的表演。尖帽、项圈、围腰、绑腿,姑娘们穿上苗族的盛装。男人们穿上蓝色的长衫,戴上有“耍须”的套头,两根黑色长巾,一根打底,一根在额前和左右两边围绕出交叉的形状。服饰穿戴结束,人员集齐,舞蹈开始。

  “猴子”是舞蹈中重要的角色,这与“猴鼓舞”的起源息息相关。“猴鼓舞”,苗语称作“大愣矬”,起源于苗族“洪水滔天”的传说。相传远古洪荒之时,天下发了大水,一片汪洋。伏羲兄妹躲在一段用兽皮蒙住两端的 空心大树中,幸免于难。等到洪水褪去,几只猴子敲击兽皮,并解救了他们,人类才得以繁衍。而后世人模仿猴子击鼓编成舞蹈,用以祭祀,让世人谨记猴子和木鼓是人类重生的功臣。

  如今,猴鼓舞已衍变成为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传统舞蹈。

  男女相对而立,女子持巾而舞,称作“斗鸡步”,与两名男子“鸡打架”不同,男女互动 动作柔和,便更似谈情说爱。

  “倒挂金钩”,与“爬肩膀”同时进行,由两名男子完成,一人作底,一人倒挂其后,同时吹奏芦笙。舞者变换着队形,时而相对而立,时而围成圆圈,时而站作两排。撒秧、栽秧、割秧,女子喜笑颜开,舞姿干净利落,洒脱的动作套路源于对生产劳作的模仿,也饱含苗族同胞丰收的喜悦。

  男女并肩,依次退出,意为通过这段舞蹈从相识到共舞,直至相恋,这也是“猴鼓舞”的男女人数必须一一对应的原因。鼓声停止,即告舞蹈结束。

  正月初十,“擂鼓”声响起,“猴子”亮相,男女依次出场。

  “猴鼓舞”表演诙谐而豪放,别具一格。起初只在丧葬仪式、祭祀活动中表演。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苗族同胞不再将“猴鼓舞”束缚在严肃的活动中,而使得它从传统的祭祀功能逐步演变成为娱乐性极强的传统舞蹈。

  从祭祀活动到登台表演,从传承教学到齐心排练。无论形式如何衍变,无论场合怎样不同,每一个鼓点节奏,每一种动作套路,都将沙坡村的苗族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都在提醒着舞者,顺应时代的同时,勿忘初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